在大清的历史上,皇位的继承权一直是充满变数的,尤其是当皇太极突然去世后,局势更是变得扑朔迷离。1643年,皇太极在盛京猝死,给整个大清政权带来了极大的震动。由于死得突如其来,又恰逢大清尚未实行嫡长子继承制,这导致了多个派系对帝位虎视眈眈,争夺愈演愈烈。在这场权力斗争中,最有希望的两个人选就是皇太极的长子豪格和他的弟弟多尔衮。
豪格是当时最具实力的候选人。他不仅继承了父亲的正黄旗和镶黄旗,而且得到了满清重臣如鳌拜、索尼、图尔格、图赖和谭泰等的支持,这些都是满清政权的中坚力量。再加上豪格亲自掌控的正黄旗,几乎整个满清的八旗力量都有三旗支持他。这一切看起来似乎意味着豪格有很大的胜算,按理说,他应该稳操胜券。但就在豪格准备迎接这一切时,另一位强劲的竞争者,多尔衮的出现打破了原本的局面。
多尔衮是努尔哈赤的第十四子,早年被视为继承人之一,但被皇太极夺走了这个位置。然而,多尔衮并没有因此气馁,反而在跟随皇太极征战中屡立战功,尤其是在17岁时便成为了满洲八旗中正白旗的旗主。到了25岁,他更是成为了满清六王之一的和硕睿亲王,并且在皇太极改革官制时,被任命为掌管六部的吏部大臣。从这一点来看,多尔衮的个人能力和背景让他成为了一个与豪格势均力敌的竞争者。他不仅有强大的正白旗支持,还有兄弟多铎和镶白旗的拥护,以及部分宗室对他的支持。
展开全文
在这种局面下,豪格和多尔衮的权力斗争愈加激烈,两派的博弈几乎无法调和。更为复杂的是,另一位关键人物——镶蓝旗的旗主济尔哈朗,虽然掌控着重要的兵力资源,但他态度模棱两可,既不表态支持豪格,也不反对多尔衮,这使得局势更加扑朔迷离。随着争斗的加剧,满清内部的动荡一触即发。若两方继续僵持不下,满清很可能面临分裂的局面,这无疑为外部的敌人,尤其是尚未灭亡的明朝提供了可乘之机。
为了避免这种危机,满清的两黄旗重臣决定采取果断的行动,他们认为必须尽快选定一位帝位继承人,以确保政权的稳定。因此,他们提出了一个第三种选择——不立皇太极的儿子,而是立他其他的儿子为帝。最终,这个选择落在了皇太极的第九子福临身上。福临的继位是经过多尔衮和济尔哈朗的同意,两人还担任了辅政大臣。
那为什么各方都同意让福临继位,而不是选择皇太极其他的儿子呢?这个决定背后有多个原因。
首先是血统问题。福临的母亲是蒙古的孛儿只斤氏,是蒙古“黄金家族”的一员。这使得福临既拥有满清的血统,也有蒙古的皇族血统。在满清尚未完全入关,政权稳定性不高的情况下,蒙古的支持至关重要。立福临为帝,显然能够获得蒙古的支持,这对大清的未来至关重要。
其次,福临的年龄也是一个决定性因素。当时福临年仅6岁,几乎没有任何治国理政的能力。这个年龄的皇帝自然只能充当傀儡,实际的权力将由多尔衮、豪格等人掌握。因此,大家都认为让一个年幼的皇帝登基,反而能避免直接的权力冲突,让权力在幕后更好地平衡。
在这种复杂的政治博弈下,福临最终奇迹般地登上了皇帝的宝座。这不仅仅是因为他的血统和年龄,更是因为各方势力的妥协和权力的平衡。福临的登基,似乎让他成为了皇位的幸运儿,命运似乎注定了他要做这个“傀儡”皇帝。然而,这个决定也为多尔衮和豪格等人提供了更多的权力和操控空间,保证了他们在未来的满清政权中能够继续发挥主导作用。
可以说,福临的即位,不仅仅是权力斗争的产物,也为大清未来的政治局面埋下了伏笔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